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优秀的领军统帅,必须保持平常心,正确看待失败,从失败中不断成长。这句话对于绝大部分军官来说都适用西安配资哪家好,但也不是没有例外。
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还真的有这么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常胜将军”,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打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凡是有他参加的战斗,无一败绩。
这位堪比赵子龙的常胜将军是谁?他百战百胜的法门又是什么呢?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897年12月22日,罗炳辉出生在云南彝良,自幼便爱舞刀弄棒。1915年,18岁的罗炳辉步行12天100多公里,只为加入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滇军。
不过当时加入滇军也得有人介绍才行,没有人脉又没有钱的罗炳辉吃了个闭门羹,但他并没有放弃。罗炳辉选择留在昆明打工,他做过木匠、伙夫和马夫,攒了点钱之后寻了个门路,总算顺利加入了部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罗炳辉作战勇猛,却并不鲁莽。他很会利用地形地势寻找到最佳火力点,以最小代价换取敌人最大伤亡,对负伤的战友不离不弃,还会分享自己的作战心得,提升全员战斗力。
凭借过人的能力,罗炳辉迅速在部队建立了威望,也收获了长官的信任,因此进步飞快,从士兵一路晋升到了营长。1920年,罗炳辉成了唐继尧亲点的随行军士。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踩着火箭升官的军事天才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唐继尧的亲信,罗炳辉有机会接受现代军事教育并通过实战检验,这也为他后来的战术思想奠定了基础。
1921年,滇军内部发生叛乱,唐继尧、唐继虞带着副官罗炳辉去香港避风头。在香港,罗炳辉看到二唐奢靡的生活后,过去一厢情愿认为军阀能救中国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不想继续留在香港浪费自己的人生了。于是,罗炳辉给唐继尧留下一封书信,自己离开香港回到部队。
1927年,赣州总工会领导人赞坚被国民党杀害。在他的追悼会上,朱德发表讲话,告诉大家只有工农兵联合起来,才能打倒作威作福的军阀和土豪劣绅,中国人民才有未来。
此时,坐在台下的罗炳辉如梦方醒,彷徨的内心射进了一束光,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29年11月,在中共地下党员教育和争取下,罗炳辉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领导了著名的吉安起义,率180余人携250余支枪,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天,起义部队顺利到达苏区富田,随后部队被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罗炳辉任团长。
独立团是隶属于军级单位的作战单元,地位要高于普通的团级建制,和师、旅平级,可见我军对罗炳辉的重视与认可。
仅仅1年后,罗炳辉又连升数级,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又成为红九军团军团长,要知道此时他才仅仅32岁而已。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神行太保首创三大战术1932年,为了打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后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出击求巩固”的策略,准备攻打福建。
罗炳辉的红十二军是这次行动的主力部队,他带领战略轻骑部队长途奔袭,仅用4月19日、20日两天时间,便突破了敌军防线,顺利攻克闽南重镇漳州。这次行动一举歼灭国民党张贞部第49师主力,俘虏16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两架飞机。
罗炳辉这次闪电战,充分展现了他的指挥作战才能,为我党我军筹集了大量款项和物资,极大缓解了中央苏区的财政困难,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我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4年11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为全军殿后。在湘江东岸,他们成功牵制尾追的国民党粤军和湘军主力,为党中央和主力部队渡过湘江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次行动中红九军团困难重重,但是在罗炳辉的正确指挥下,依然顽强地完成了任务,掩护全军撤离到西南安全地带,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重兵阻击,四渡赤水出奇兵,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再一次承担起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转移的重要任务。
在贵州金沙县老木孔地区,罗炳辉率领3个团不到2000人,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的5个团超10000人遭遇。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双方兵力和装备非常悬殊,从数据层面分析我方毫无胜算。可是罗炳辉面对5倍之敌,丝毫不慌,他因地制宜,将大部队打散成几人的作战小组,处处布下疑兵。
等到敌人主力部队进入包围圈,一声令下,我军枪炮全都对着他们的指挥机关和后卫部队招呼,敌人一时间无法判断我军虚实,只得仓皇逃窜。
这便是罗炳辉自创的第一个战术——梅花桩阵。他将传统的线性防御阵地改为网状结构,虽然攻击力减弱,但是会让敌军产生身陷重围的错觉,扰乱敌军指挥官的部署。
这个阵法的妙处就在于将部队化整为零,然后像撒豆子一样扔在两军阵地中央,没有经验的敌人将会被困在阵法中难以脱身。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面对日军和国民党军的扫荡,罗炳辉的这招“梅花桩阵”屡试不爽。敌军往往凭借碾压的人数和装备优势集体行动,如果摆开阵势交战,我军必然九死一生,这招就是让敌军找不到我军主力的位置,难以形成合力。我军小股部队则可以找机会打反击,不需要一味防守,从而让敌军在不断消耗中疲于奔命,此消彼长,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
一般来说,罗炳辉的“梅花桩阵”要和他的第二大战术“诱敌深入”一起施展,如果正面大规模交战,敌人往往不敢深入我军包围圈中央。但小股部队零散出击,边打边撤,上了头的敌军往往会自投罗网。两大战术放在一起,其实也就是诱敌、困敌之计。
最终,罗炳辉在老木孔战斗中,以少胜多,击溃敌军5个团,俘虏1800多人。有效阻滞了敌军的追击,使红军主力得以顺利南渡乌江。
罗炳辉因此一战成名,两大战术得以在我军其他部队推广,红九军团也得到了“战略轻骑”和“牵牛鼻子”的美名,罗炳辉更是被誉为“神行太保”,意为行踪飘忽不定,战术变化多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民战争的巅峰之作——麻雀战1942年,日伪军开始在淮南地区对解放军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新四军江北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指挥我军进行反扫荡作战。
在两军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除了之前提到的“梅花桩阵”“诱敌深入”两大战术,罗炳辉又开发出他引以为傲的第三大战术——麻雀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是罗炳辉战术体系的一次重大升级,过去他只关注正规军的战术体系,而麻雀战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协同的人民战争模式。
罗炳辉这次指挥的不只有解放军,还有民兵和地方游击队,他把这些兵员撒在敌人可能进犯的道路、山林、村庄,一个小组3-5人,仅有最基础的枪械和手榴弹,他们就是麻雀战中的“麻雀”。
罗炳辉对麻雀战的定义是:麻雀很小,攻击力也很弱,一只麻雀啄不死一头牛。但是一群麻雀一直围着牛啄,一口一口咬,就算杀不死牛,烦也给牛烦死了。
罗炳辉对所有“麻雀”布置任务的时候说:你们不需要和敌人决战,而是要不断骚扰、消耗敌人;打枪的时候要盯着敌人的军官和侦察兵打,打一枪就跑,借着山林潜伏起来,寻找下一个猎物;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你们布设陷阱、地雷,减缓敌人的进军速度;发现情报要迅速报告指挥部,建立庞大的情报信息网,如此我军可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套“麻雀战”体系将我军整个淮南根据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麻雀窝,日军、伪军一进来,身边就围满了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从日出到日落,全天24小时,敌人始终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这边一个军官刚被爆头,那边的粮食帐篷就被焚烧,刚灭了火,通信兵的发报机就没了踪影,好容易刚睡下,几声清脆的冷枪就刺破夜空,吓的日伪军个个神经衰弱,一听到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四散逃窜。
就这样,敌人所谓的“扫荡”成了一场全程挨打、疲于应付的武装游行,好不容易摸到红军的中心区域,却发现这里早就没人了。敌人饥肠辘辘,找不到水,找不到粮,也找不到新四军的主力到底跑去哪里。在消耗了大量弹药和人员伤亡后,日伪军只得灰溜溜撤回驻军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麻雀战作为罗炳辉的终极大招,最高明之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战术执行,而是他把军队战争升级成人民战争的军事实践。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举让敌人看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民心所向,也让他们深陷全民皆兵的洪流之中难以自拔,是战斗和战略层面的全盘胜利。
经此一役,罗炳辉的战略体系已经趋于完备,他亲自撰写了《民兵战术》《关于麻雀战》等军事著作,给我党我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常胜将军倒在黎明之前1946年6月21日,山东临沂兰陵,罗炳辉担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因为长期指挥战斗,生活不规律,营养跟不上,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在指挥部队枣庄战役胜利后,他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9岁。
罗炳辉的军旅生涯从1915年到1946年,历时31年,其中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奋斗了17年。
罗炳辉,一生经历超过百场战斗,真正做到了无一败绩,百战百胜,是我军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毛主席评价罗炳辉“正派耿直”,他所开创的“梅花桩阵”“诱敌深入”“麻雀战”三大战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曾大放异彩,为我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只可惜天妒英才,罗炳辉牺牲在了黎明到来之前,试想如果他还在世,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也许会更早一些。
2009年9月西安配资哪家好,新中国成立50周年表彰大会,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易速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